作者:刘伟 晨光读书会2014-12-4
就在上个星期,台湾举行了一个选举,台北市长的候选人柯文哲,一个没有党派,55岁的外科医生,击败了34岁的国民党老将连胜文。大家在评论这个结果的时候,竟然有一个共识,就是前者懂得年青人,用好了自媒体宣传。其实,柯文哲不是第一个用好自媒体的政治家,在上次美国大选的时候,奥巴马团队把twitter、facebook用的出神入化,被认为是一大亮点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什么是自媒体? 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。新媒体,是不同于传统的图书、报刊、广播、电影、电视的基于网络的媒介,比如:网站、论坛、qq群、手机报、微信公众号等等。而自媒体,是在用户产生内容(UGC)概念下产生的一种特质媒介,就是由个人创建的并有着强烈个性的数字化媒介。
所以,自媒体是一种媒介,它与传统媒介的区别不仅仅是使用网络,而更大的是因为它的内容产出者和阅读者身份是不断互换的。所以,任何一个人都是自媒体的阅读者,也可能是自媒体的发布者。
自媒体萌发于互联网时代,40年前以BBS、邮件列表等方式出现,20年前发展到论坛(天涯、猫扑等)、博客、WIKI(维基、百度百科等)、qq群、社交网站(QQ空间、人人等)等等。而过去的10年,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,这次是智能手机大普及带来的。
什么是智能手机? 很多人都给智能手机下过定义,这里我们不去做学术研究,也不用去翻百科全书,所以我只强调智能手机的两大特质:大量使用第三方软件和大量使用网络。
所谓第三方软件,就是不是手机生产商,也不是用户开发的软件。能使用第三方软件,就对手机的操作系统有技术要求,也就是说,使用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才是智能手机。现在的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包括苹果的IOS、谷歌的android、微软的windows8等等。
谈手机时候谈的网络,不是接打电话的网络,而是基于wifi等技术的无线网络或者基于2G、3G、4G等技术的移动数据网络。
很多人的理解,wifi就是免费的,数据网络就是收费的,这只是中国市场经营者给大家带来的误解。从技术角度讲,wifi实际上是传统有线网的无线连接方式,他的连接距离短,一般不到50米。而移动数据网络的连接距离则长的多,以前网速相对比较慢,但现在到了3/4G,速度也不算慢了。在这里多说一句,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4G网络是互相兼容的,但是3G是互不兼容的,换句话说,你买了一个4G手机,可以装任何一个运营商的电话卡用4G网络上网,但未必能顺利打电话、发短信(有些地方需要用2G/3G网络)。
我能不用智能手机么? 当然,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不用。不过,我认为,你如果想有效的融入社会,就不得不用,理由就是:大家都在用,而且信息传递越来越多的依赖它。
据工信部和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,2014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数为13亿户,排除掉一人多号的问题,有5.3亿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上网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城市人口中,除了孩子和部分老人,几乎每个人都是手机网民。
另一个数字,仅7月份产生的数据网上网流量超过15万T。如果换算成读书的话,大约是8千万亿个汉字的数量,月人均1500万字,相当于500本书的阅读量。
现在,很多人吃饭的时候、走路的时候、坐车的时候、站立的时候、睡觉的时候,都拿着手机或者pad。曾经有人说,以前,人们吃饭的时候上来就动筷子,现在是先动手机。
方便、易携、多功能的特点,加上天然的身份识别功能,使得手机深入到网络应用的方方面面。
对自媒体来说,智能手机时代,出现了传统类型自媒体的手机版,但更手机化的新型自媒体更受人欢迎,国内的代表产品可以说就是微博、微信了。尽管区别很大,微信主打强关系社交、微博重在信息发布,现在这两个产品几乎把持了国内自媒体的入口,所以也斗的不亦乐乎。现在,人们在手机上刷微信朋友圈、进微信群聊天、看发微博、使用社交网络等等,成了一种时尚甚至习惯。
其实这就是在阅读、生产和发布自媒体。这种不自觉,使得很多人遇到了很多问题,被流言困惑甚至上当受骗啊,隐私被泄露窃取啊等等。除了外在的社会管理问题外,个人的自媒体素养不足是重要原因。
什么是信息素养? 要用好自媒体,我们要培养自媒体素养。要了解什么是自媒体素养,得从信息素养谈起。
信息素养,是上个世纪人们认识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开始形成的一个概念,总体说就是一个人发现信息、评估信息、利用信息、生产信息、交流信息的认识与能力的集成。
详细说就是包括信息意识、信息能力、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。
简单来讲,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,是否能发现有用的信息;信息能力是指如何去有目的的查找、整理和使用信息;信息知识简单的说就是综合文化知识、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,没有它们就无法使用信息;信息道德是指使用信息的时候是否有违社会公德和法律。时间有限,这里面细节的问题这里就不再深究了。
人们该怎样面对自媒体? 不管怎样,自媒体也是一种媒介,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通道。所以面对自媒体的时候,就应该用面对媒介的观点去指导。换句话说,人的自媒体素养就是媒介素养的一个子集,是针对自媒体特点的媒介素养。
媒介素养概念的产生于20世纪初,开始主要是帮助儿童识别新闻媒体上哪些是新闻,哪些是广告,哪些是健康的,哪些是无益的。
现在,媒介素养概念更加充实和完善,具体指的是人们了解什么是媒介,如何选择媒介,从媒介中如何获取信息,如何评估媒介中的信息和如何生产、发布信息。
简单的说,媒介是有立场的,就一定有朋友和敌人,就一定会有倾向。任何和媒介打交道的人,都要学会如何应对媒介,并利用媒介。比如新闻发言人制度,就是一个机构应对媒介的重要手段,当然,媒介素养不足,会带来很多问题,这种面对媒体不会说话的例子到处都有,甚至有些新闻发言人也是如此,比如温州高铁事故中某发言人说的“反正我是相信了”云云。
自媒体时代有什么特征? 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,这是确认无疑的。每个人都离不开媒介,也都可以成为媒介,是这个时代的特点。但是就这么简单么?
自媒体时代有什么特征?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1)受众身份发生变异 与过去不同,信息技术的发展,使得人们有可能去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,而不是经过再加工的二手乃至多手信息。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都直面所有的获得者,而每个获得者都有可能寻找到信息的第一个发布者。这种因技术手段的变化带来的变化,更直观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受众,也能变成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。
这种实例很多。舟曲泥石流事件中王凯用微博做的现场报道就是很鲜明的示例。还有我们身边的事情,比如前一段时间的情杀案,还有现在有些人正在做的现场直播等等。
现代人花费大量时间消费媒体,并将媒体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,甚至生活本身也变成了一场与媒体合作完成的表演,如有些人吃饭前先拍下美食图片,然后上传到社交网站。
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:“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,‘推送’(pushing)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为允许大家(或他们的电脑)‘拉动’(pulling)想要的比特的过程。”
除了阅读信息,人们还愿意并且发布评论。而且这种信息评论还是非常有威力的,处理的好坏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体现。2012年的湖南天价切糕事件、飘浮的县长(PS万岁)等等都是如此。
2012年12月,湖南岳阳警方微博中,误称损坏切糕16万元,引发网友大量评论,使得“切糕”成为2012年热词之一。
2011年6月,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上出现了经过PS处理的县长工作照片,在微博上被人点出后,引起网友一片大哗,当地政府迅速建立微博道歉。当事人也迅速发表微博,将ps前后的照片和素材发到网上,并开始求教ps技术,并号召大家将县长ps到世界各地去等等。这次事件最后,反倒使的更多网友了解了会理,堪称舆情处理典范。
受众身份的变异,使得人们对媒介的敬畏感急速下降,于是,媒介的权威性也就越来越低,更多的人开始质疑,甚至拒绝相信媒介,转而又回到了“眼见为实”的状态。
2)后工业时代的信息观 有人在评价柯文哲的胜利时,提到了台湾的青年人和老人在信息观上的不同,确实,从全球而言,信息观的变化非常明显。
在全球的发达国家,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,其标志就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据社会劳动力的50%以上。尽管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,但是互联网文化的传播是不分国界的,也不分发展程度的,在城市中,后工业时代思潮还是很有市场,指里面包含着下面的信息观。
i)后工业时代可以说是一个“小确幸”的时代 “小清新”、“小确幸”,这种时代思想其实体现的是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。所谓“小清新”是指自然、唯美、随意的风格,而“小确幸”则是出自村上春树的作品,指微小的自我满足感。这种认识,使得“社会责任感”开始不受重视。
ii)第二个特点是碎片化阅读 信息的数字化发展,使得发布与传播难度快速下降,导致了信息量的大爆发,这种爆发不是指信息存量的多少,而是人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。大量的信息,不再像埋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,而是像巨浪一样向海上的我们砸来。于是,人们被迫甚至喜欢上深具随意性、快捷性的碎片式阅读——也就是快速的、片段的、不必绞尽脑汁的阅读方式。
iii)第三个特征是“快闪”的流行 今年4月份,台湾一名大兵死了,在他出殡的那一天,有25万人集中到台湾政府门前举行了追悼仪式,然后散掉。这样大规模的一个机会,只是一个不大的组织,没有花什么成本,在网络上号召起来的,这就是典型的“快闪”式的社会参与。
高节奏的生活、高节奏的决策、高节奏的行动,起兴而来、尽兴而归,不管他人怎么看,只要这时候我喜欢,大概就是“快闪”一族的态度。而支撑快闪族去做快速决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信息的泛滥,已经多到不能够去分辨、所以就凭本心直觉就好。
3)自媒体对民众参与的正面影响 总体而言,自媒体天然是迎合民众参与的,所以,其在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、主动性方面的正面作用相当明显。自媒体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信息支持,也降低了参与的门槛,提供了参与的空间,并提高了实质性参与的可能性。
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被收容殴打致死,在网络上被曝光,并大量转发评论,最终导致了国家法律的修改。2014年初,新交规对闯黄灯处罚,被网络评论压力导致暂停实施。都是重要的基于网络的公众参与案例。
4)自媒体的负面作用 但是,任何事物都有负面问题。自媒体也带来了信息不可控、真实性可靠性下降,甚至发生非理性的信息暴力等问题。
i)信息的非真实性问题 人们开始从“笔者”变成了“键人”、“鼠辈”,这不只是称呼的变化,更是思维方式的变化,加上便捷的、没有把关的发表平台,更没有了空间去思考,于是信息的非真实性问题愈发严重。
2011年,日本核电站爆炸之后,宁波一位网友自以为是的在QQ群中发表了食盐会被污染的言论,导致了疯狂的抢盐风波,几天之内席卷全国。不仅买不到盐,酱油、榨菜也被抢空,甚至导致相关企业的股价大幅上涨。
前段时间东莞扫黄在网络上引发讨论,有人就发现,民意似乎一边倒地反对政府扫黄,中国到了性交易合法化的时候了。显然,这种理解受到了网络舆论的误导,陷入了互联网幻觉中。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和中国舆论场的特殊,偏激的声音和反主流的态度很容易在网上被放大,所以片面依赖网络去判断现实,很容易做出片面甚至错误的判断。
ii)信息暴力问题 人肉搜索,人们有时候会说“正面”效果,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信息暴力。
无序随意的评论。比如复旦投毒案,在仅仅知道室友投毒的背景下,评论中国教育失败、评论人心不古、评论独生子女政策、评论大学寝室关系,五花八门,和事件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密切关系,都是信息污染。
还有标签化的信息暴力。两个人打架,一定是“官二代”错、“摊二代”对;老人倒地,一定是人人袖手;这种不论实际,先贴标签的方式,并不鲜见。
iii)意见领袖影响力大 在传媒界,一直都有意见领袖之说,他们作为传统媒介和大众之间,可以左右大众的倾向,也可以代表大众给媒介、政府带来巨大压力。而自媒体时代,意见领袖的产生更加容易,其影响范围更加广大、影响方式更加直接,他们如果有不当行为,带来的危害更大。2013年以来秦志晖、周禄宝等网络大V涉嫌传谣事件,让人们能够更明晰的认识这一点。
碎片化阅读不好么? 很多人批评碎片化阅读,说碎片化阅读都是“浅阅读”,而做不到“深阅读”的人是没有思想的,没有“深阅读”的民族是要灭亡的,因此中国人必须要补课深阅读,中国的青年必须不用手机、少读电子书,必须认真读纸本书,云云,让我想起了各种“补课说”。
其实大可不必。一方面,很多人选择深阅读时,会主动选择纸本书;另一方面,时代在发展,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,技术在进步,信息浪潮已经到来,是躲不开的,而且碎片化阅读也并不可怕,只不过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用、怎么用好它就是了。